第二次到京都,當然對這個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。上一次只在京都待了一天,遊了清水寺和平安神宮便匆匆離開了。印象之中,這是日本的古城,窄細的街道別有風味,市聲都是寧靜的,彷彿押著古代的韻。
然而那次我沒有遊金閣寺,對它總是念念不忘。之前在網上看過它的圖片,還沒有看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,卻依然很想去看一看。今次時間依然緊迫,幸好還是能到金閣寺一看。清水寺和金閣寺是京都的兩大名寺,今次確確切切的感受它們,對兩寺有頗為不同的感受。
清水寺是全京都最古老的建築,它的著名處,在於離山而建的木製舞台,不用一釘一鋼而成,卻與自然融合為一。寺連接舞台,如果從寺內往外看,便可以看到舞台在天空之中,如果在這裡上演舞蹈,則可以清楚地看見人類與天連接的欲望。因此清水寺在山頂之上,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,這又有一定的宗教意義,叫人驚嘆。
然而我還是覺得清水寺和銀閣寺與金閣寺無法比擬。我以為金閣寺比其餘兩寺超出很多。金閣寺展現的是一種秩序,這種秩序從門口開始便能察看。要到金閣寺,先要走過長長的路,兩旁有樹,有亭子。走過時寬時窄的路,突然打開一片天,看到鏡湖池前的金閣和它的倒映。那種突然顯然是人為的。金閣所處的位置又是恰到好處,在鏡湖池前,後面有不大高的山,山與金閣之間有高樹作緩衝,鏡湖池前又有人工的小島和石,顯然是人為的秩序,人為的結構。原來金閣的後山,又有一些建築群,如白蛇塚、夕佳亭等等。然而這種秩序又是有一種強烈的彷傚自然的特質,營造一種建造者心中最「自然」之態。不知不覺間,金閣寺有了新的自然,有了自己的升華了的結構。銀閣寺比金閣寺還要精細,然而過分地傾向欣賞自然。銀閣並不是全景的中心,其刻意用銀沙堆砌的銀沙灘和向月台,都是為了月亮而造的,而銀閣只是賞月的背景。
還有,金閣寺最美麗的,在於它的倒影。三島由紀夫便抓住了它,在《金閣寺》中全力展現想像的美學。一種虛浮的不能在現實掌握的美感,而必須依賴完美的結構形式。其實這種結構秩序一方面是朝著自然的方向走,另一方面暗暗背叛了自然,便成了難得一見的藝術,營造出特殊的美感。我會驚異為甚麼作為人為的藝術,與自然結合無痕之餘,竟能營造一種新的、超然的結構。更微妙的是,當中的設計者,明明是作為主人,但最後又如此謙卑地退讓給自然。
金閣寺位於京都的邊陲,在山谷之中,走過迂迴的路和樹林,才能發現它。但它不是隱士,還是三島由紀夫看得確切:「我想:在我未知的地方已經存在著美,這種思考不由地使我感到不滿和焦躁。因為如果美的確存在著那裡,那麼我的存在就被美疏遠了。」
【清水寺及清水寺內的舞台】
【金閣寺及它的倒影】
2 comments:
幸好,那天沒有下雨。金閣寺的倒影,很美。回到香港後,大概又被美疏遠了。還好,你的相片,也拍得很美。^^
真的幸好沒有下雨,不然看不到倒映便很可惜了。然後那天到奈良,下了點雨,但最後還是陽光普照。和你們同行,我總是樂觀的,總覺得你們這一屆的同學是幸運的一群,在一些細節上總是會很順利的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