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0829

夏花秋葉

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了,在牛頭角道街市對開,有一位老婆婆「擺地攤」賣東西,貨品很零碎,一看便知道是拾回來的,但貨品很齊整地被鋪在藍白相間的帆布上,她駝背,總是在忙着執拾自己的貨品,後來有一名小販管理隊隊員走過,邊走邊說叫那位婆婆拾好放在路旁兩邊的貨品,但只是循例的叫一聲,很快便走過去了。那婆婆唯唯諾諾地應了一聲,低着頭,似乎兩人都有默契,兩人都是為了生活,他警告了,她知道他不會捉拿她。

張愛玲說人生終究是為了和諧,事實上世間上和諧的事很多,只是我們的劣根性在於,我們擅於記着矛盾,擅於忘記和諧。其實我也很害怕,自己的父母退休以後,面對空空的時間應怎麼辦呢?後來天空竟然下起豆大的雨來,但無減酷熱,明天又是新的一天,很快便是新的一季,我們還得懵懵懂懂的走過去,有時是難得糊塗,有時不過是因為,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,於是硬着頭皮,戰戰兢兢地走過去,罷了。

20110822

女皇的無人之境:加莫娃的排球道路

1998年開始,加莫娃(Ekaterina Gamova)加入俄羅斯國家隊。當時的俄羅斯球星如雲,除了兩大主攻手安達摩露娃(Artamonova Evguiena)和歌迪娜(Godina)以外,還有接應二傳蘇高洛娃(Sokolova)和連奪多項大奬賽的快攻手迪真高(Tichenko),加莫娃以202cm的身高橫空出世,在眾球星中竟然還能引起注意,並不是因為身高(當時還有比她高的204cm的樸達荷娃),而是因為她總有一種不在乎俗世眼光,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高傲氣質。

加莫娃的鋒芒在2001年的大冠軍盃得以顯現(當時她已正式頂替了歌迪娜擔任正選主攻手),但即使如此,在2002-2003兩年的賽季裡,她最多也是和隊友平分春色,俄羅斯在2002年世界錦標賽準決賽不敵美國,在2003年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冠軍戰不敵中國,隨後更在歐錦賽落敗而痛失參加2003年世界盃的資格,當時俄羅斯陷入低谷,排壇大抵還是惋惜一代名將安達摩露娃還沒有品嘗世界三大賽冠軍(即世錦賽、世界盃和奧運,當中又以世錦賽和奧運榮譽最高)的滋味,這意味著,那還不是加莫娃的時代。

2004年俄羅斯兩大攻手安達摩露娃和迪真高受傷,只餘下加莫娃。因為2004年是雅典奧運年,這時俄羅斯怒吼教練卡爾波利召回蘇高洛娃,由此俄羅斯重回90年代初打兩個主攻的傳統方式。我一直偏愛這種方式,高舉高打意味着輕視對手攔網的高傲態度,明目張膽的進攻展現英雄式的個人能力,這恰恰是製造了一個舞台,給予天才運動員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。2004年俄羅斯一直不被看好,在瑞士精英賽僅得第六,繼而卡爾波利放棄參加大獎賽,秘密練兵,在缺乏良好副攻和攔網水平低落的情況下,俄羅斯竟然展現一直欠奉的穩定心理質素,這大概歸功於兩大主攻手加莫娃和蘇高洛娃的穩定性。在奧運會半準決賽,俄羅斯在總局數落後1-2,第4局落後六個賽點的情況下(19-24)驚人的追平,後來在決勝局以16-14擊敗奪冠大熱門巴西隊。可知道在缺乏攻手的俄羅斯要走上這一條路並不容易。2004年最重要的一場比賽——雅典奧運會決賽(中國對俄羅斯),這場比賽中,蘇高洛娃被中國隊重點攔防,進攻上只得靠加莫娃一人,最終俄羅斯隊以2-3落敗。

這場比賽的重要意義在於,兩位天才球手與奧運冠軍擦肩而過所結下的創傷,而2002年世界錦標賽得主意大利隊和2004年被譽為黃金一代的中國隊,並沒有一位球員在個人能力上能超越俄羅斯這兩位球手,因此二人惺惺相惜,在2006年俄羅斯奪得世錦賽冠軍以後,二人脫離隊友群相擁而泣,大概是歷史的傷痕,終於可以被磨滅,而那些僅入國家隊的年輕球員,又如何能夠理解她們所經歷的試煉、如何理解那荊棘滿途的排球道路?

2008年北京奧運,安達摩露娃以33歲高齡回歸,可惜當時蘇高洛娃、加莫娃都不在狀態,加上主力二傳絲絲尼娜調整能力特低,教練又與球員不和,導致俄羅斯隊於8強止步,是為歷史上參與奧運會的最差成績。2010年,俄羅斯隊換帥並重召蘇高洛娃回隊,加上新秀漸趨成熟,使俄羅斯以更輕鬆的姿態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。2010年加莫娃踏入30歲,國內著名排球主播洪剛說只有在2010年始的加莫娃才能用「瀟灑」兩字來形容。的確,2010年的加莫娃飽歷風霜跌蕩,昔日在球場上的鋒利眼神已漸少見,取而代之是自信笑容和享受比賽的超然姿態。加莫娃在2009年改打接應,在隊員的掩護下能在球場任何一點作出攻擊,這使球隊在任何時間最少有三個攻擊點,主攻的一傳壓力也相對較少,原因在於在一傳不到位的情況下,二傳依然有能力升球至後排讓加莫娃進攻。這種進攻模式是男排模式,巴西隊的傳奇接應謝拉以速度取勝,但加莫娃卻打吊結合,落手清脆,後排防守技術也不差,更如入無人之境,因此她以絕對姿態獲得2010年世錦賽最有價值球員(MVP)和「世界第一攻手」的稱號。

2011年是世界盃年,俄羅斯隊要衝擊世界女排大獎賽、歐錦賽和世界盃。我們還應該慶幸,有加莫娃這一種球星屹立排壇,乃至現今的排球場上,尚未至於黯淡無光,因為現在,還是加莫娃的時代!

20110817

後來我總算學會了——她是劉若英

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劉若英的代表作是〈後來〉。的確這首歌佷能代表劉若英作品的特色:成長了的她總向青春回望。在那還青春的日子,朦朧得像樹上黃花,率性、執着、美麗,卻遙遠,怎說都已經過去了,現在的她,沉悶、刻板、疲憊,於是她用她的歌找回自己,所以所謂「後來」,是在回望裡發現了自己的位置,這恰恰很能夠表現城市人的愛情道路,總是在妥協中渡過,總是在疏離之中發現自己,未來不如過去。

悲情的歌多如恒河沙數,要死去活來易,卻要像劉若英的歌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微微的酸甜感覺卻有難度,大概是因為後來式回望青春的寫法,總給人一種羞澀氣息。像在〈後來〉中:「梔子花,白花瓣,落在我藍色百褶裙上」,我想幾乎所有讀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初戀經驗投入其中。後來隨著劉若英年紀漸長,她的歌的世故感覺漸次增強,像在〈聽說〉中,一對戀人不在相見,卻在朋友間的談話間得到對方的消息,他們的態度是:「想著聯絡 不如心底遠遠問候」;結論是:「最美麗/莫過於聽說你/還回憶/其實我也感激/當我聽說你還相信愛情」,在有一定的距離間彼此對望,不能太近,就這樣彼此祝福,不要驚動彼此,美麗才能生長,確信又顯得有效。這又與她的成名作〈很愛很愛你〉不謀而合:「很愛很愛你/所以願意/不牽絆你/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。」當然〈聽說〉的訴說方式更加間接,卻顯得更深刻堅定,乃至動人。

至〈我很好〉,劉若英刻意在回望間加強「城市感」,在電影院、地鐵站,我們聽出一種堅定的執著,而這種執著有帶着一種明知是自欺卻又甘於自欺的性質,作品前所未有的沉重。在劉若英的近作中,主打歌〈我們沒有在一起〉延續了〈我很好〉的沉重卻同時重回〈後來〉那種回望青春的性質:「你那傻氣,我真的想念」,又在副歌不停詢問:「可是呀只有你曾陪我在最初的地方」、「我知道你也不能帶我回到那個地方」,哪地方是指哪裡呢?是少年時相戀時常流連的公園嗎?是少年時相互訴說夢想的海邊嗎?是可以看到廣闊天空的大草原嗎?我們好像無法知曉,卻又清楚明白,它意味着一種「失去」。而另外兩首派台歌:〈我不想念〉和〈繼續——給十五歲的自己〉同樣依着〈後來〉那清新、帶點唯美傾向的路線創作。〈我不想念〉的MV是以一封少女時寫的信作結,所有的冀盼都落空的清空感覺,〈繼續——給十五歲的自己〉同樣是靠着小時候對理想的執著作為生存下去的動力:不要辜負昨天的自己。這種態度可以說是一種錯置,一般來說情歌模式是「傷逝」,而劉若英的歌則是從過去中尋找力量,但讀者不禁要問,可以嗎?這不是已經過去了嗎?所以她的歌更讓人感到,其實她是從空虛中獲得力量,「過去」在劉若英的歌曲裡深刻地把兩種矛盾的感覺安然地放在一起。

劉若英結婚了,其實她有一首清新小品叫〈透明〉,希望她的生活像這首歌一樣:「我看見自由的魚,水面很透明/我看見天上的雲,空氣很透明/我看見快樂的你,眼睛很透明」,畢竟要看見快樂,就要難得糊塗;要安穩,就先要安靜。這是為祝福。


20110814

《生命樹》:走下去的勇氣


看了《生命樹》,對於那些浩瀚的自然鏡頭並沒有太大感覺,說它是基督教寓言也好,是生命的意象化也好,對於一個從來沒有親眼看過的大宇宙、地殼世界和恐龍的人,實在未能投入半點。然而生命樹下,庭院、小屋、家庭、荒廢的兒童樂園,反叛、寬恕、離別、眼淚、笑容,這些卻來得格外親切,畢竟上帝遙遠而我們活在人間。永遠發問,永遠得不到堅定答案的俗人,才是我們。

生命洪流終究無情,小孩子彼此嫉妒然後內咎寬恕,得不到別人的諒解,渴望有自己的世界。父母的期許,無法配合小孩成長的節奏,卻正正因為如此,而影響着他們的人生觀,沒有衝突,何來啓悟?父親嚴苛,母親慈愛,是通俗劇設置,即使滲入所謂俄狄普斯刺父情結,也不算有創意,但最後水灘之上,像在天堂重遇一生所遇過的人,他們的臉停在某一時刻,人來人往,人世間的所謂交往,終點牌總在不知不覺間聳立着,這與全電影運用細碎的剪接手法,不謀而合:片斷、細碎、沒始沒終,就是人生。

但論深度和創意,我總覺得《生命樹》所闡述的只是老生常談,誰不知道厄運與死亡,誰不知道給予與收回,也有誰不知道愛是獲得救贖的好方法?電影裡畢彼特所飾演的父親堪稱典型,權威、狂暴、嚴格,但有愛有情,只是不善表達;母親形象親切、純潔,但被壓抑也屬常見。唯一可取的大概是,那種剪接方式與人生記憶斷片是如此類近。在壓抑與反省之間,主體心靈不時為人生作註解,然後再推翻自己的註解:這種騷動與不安用這種搖晃式鏡頭處理實在到位得很。兒子最後走到城市迷宮,大廈玻璃外牆也藍天倒映,被切割但卻依然廣大完整,荒涼的大沙漠裡有一道彷彿是天堂大門,踏過去的時候,鏡頭搖晃,穿過去舉步為艱,所以愛,重要,但更不可缺少的、那生命之樹給你的,其實是勇氣。

20110805

活着

關了燈,才發現窗外有光,於是原本潔白的天花,頓時黑影幢幢。

是的,我們的生活斷不能如我們所願,於是你盡了力,在別人的眼中依然是不合格。人與人之間,本來就是有重重的山丘,不然所謂「相知」,又何以變得罕有?正如燈把房間變得光亮,卻同時令你發現有些地方突然暗了,世上沒有兩邊都鋒利的刀,沒有常圓的月,沒有常開的花。

起伏,也要活着,常言道:退一步海闊天空,的確如此,世界總會將你包圍,但只要忘掉自己,那些包圍就同時會消失掉,當然世界也隨之而消失,還是祈禱比較好,把一切交給上帝,因為我們都是俗人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