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0316

A Single Man:蒼白的誓言


局部就是全體

從摯愛的死亡走向自己的死亡的路途上,主角George(哥連費夫飾演)透過與身邊的人的對話,展開了關於生死愛慾的思考。在過去、現在與未來之間,緣份的來和去,想像與偏見,不自覺主導了他的人生。因此電影大量的特寫鏡頭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,它強調了人們不自覺對於細節的過份執着,它強調了主體對細節的信仰。如果用修辭的術語,我們的人生都是「借代」的人生,看到了局部,便以為是全體。而《單身男人》把這邏輯推到極致,摯愛的死等如自己的死,他人成為了自己生命的全部,一分鐘、一席話就等如一生,而這一份執着和愚蠢,也就是全電影最動人之處。

蒼白的主人

《單身男人》的重點並不在於男同性戀的生死愛慾,而是作為一個來自英國的教授,活在戰後的美國,如何面對生命的蒼白。電影刻意強調主角活在樟樹路的玻璃屋裏,別緻的裝修,別具品味的生活佈置,是他的學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。然而外來者當然不會明白,房子的意義,並不在於它的光暗與線條,而僅在於物質與回憶的關係——所有的物件都是喚起回憶的鑰匙,一旦失去了回憶,物質不會變成透明,相反物質反過來成為了鐵證,不時警醒屋裡的人,過去已經是過去,所有的物件都是通往空虛之門,想像是最後的裝飾,或是麻醉藥。

電影幾乎蒼白得幾乎沒有任何劇情,只有幾場對人生充滿感歎的對話,所有的對話都是在核心以外游離。人的內心像多層的泥土,最底層的,都是陰暗的、灰色的靈魂所在。白色的床上的一灘黑色墨水,一如摯愛死亡的噩耗,但也是對他安穩生活的撞撃,讓一直禁閉在一切都理所當然的世界裏的他,不得不走到生命的實體裏面:無常、意外、承受。

是痛苦,但《單身男人》提醒我們即使在死亡的門外徘徊而徬徨無助的時候,不要忘記生命中有無數的小驚喜和意想不到的感動,即使有時微小像小小的筆刨,以作為我們最後的支撐物。在生死之間,有了愛慾,我們心裏的天秤從此不再懂得靜下來,直至死。

生命之輕

面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,道路的終點並不是只有懵懂悲微,而是一種澄明,像浮在水裏,忘掉輕重和呼吸;並不是一種禪宗的超脫,僅是一種放鬆和適然——這大多來自陌生的外在世界,看見他人微笑、看到他人正好好活着——這是一種對人類內省天性的反撥。即使憂愁像波浪一樣,退下去又會捲回來,然而人生中總有一剎那,會讓人感到靜好,無慾無求,肩頭與骨頭都像失去了重量。澄明大多短促,寂靜很快會被市聲淹蓋。然而還是值得我們去守候。這是導演寫在蒼白之牆背後的誓言。

如果用一種顏色去形容這種心境,我會用深白色。


2 comments:

Danny said...

我感受到當時日無多的時侯,人更能活在當下,欣賞及看通世事.
深白色令我想起雪地那一幕.很貼切.

Eric said...

hello Danny
好耐無見啦 :)
let's hv dinner so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