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1027

那些年其實已經不在了:看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



很多藝術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有強烈的自傳性質。九把刀把自身的青春戀愛經驗搬上銀幕,感動了在台灣成長的「已青春」一代,在隔岸的香港又能否引起廣大共鳴?

電影裡的男主角被徹底美化了,除了外表討好以外,更重要的是一切被教育界定義為「壞學生」的標準,在電影裡都變成了美麗的青春符號。不讀書的幼稚男生,否定學習對人生的影響、承受體罰反而成為了思想解放的路徑。為了女孩子而讀書,成績進步,一反學校所信奉的「戀愛會令學業退步」的「金科玉律」。最後男女主角經歷了聯考和大地震,不知不覺間,瞹昧的情感發酵了,不論是變壞變甜或者變酸,味道變了是鐵一般的事實,昔日的友情要長埋心底,男主角的痴情形象徹底的「被確立」了。

那麼這電影之所以會有兩極反應,大概是究竟觀眾面對這種自傳性味道甚濃的電影,有沒有意識到當中的「改造成分」。有觀眾可以把之成為打開昔日青春之門的舊鑰匙,一切被裹上淡黃色的膠,瑕疵都變成了美麗的痕跡;有觀眾可以重新回望自己的青蔥歲月,細想下發現自己年青時原來只會讀書,蒼白一片,於是緬懷一個已經遠去了、可以發生很多事,又甚麼都沒有發生的年代,一臉惋惜;也有觀眾有感九把刀把自己改造成深情情聖而忿忿不平,脫俗浪漫的純愛譜原來只是一塊薄薄的布,被掀起之後,不過是庸俗的商場計算,「那些年」,其實已經不在了。

姑勿論如何,我認為電影的最大看點,還在於舒徐的敘事節奏,還有一連串已逐漸成為台灣品牌的天燈、鐵路和單車所串連的鄉郊情懷。畢竟作為一個生活在緊張都市的香港人,大概知道在鐵路上漫步,在月台上靜靜想念一個人也算是不可實現的浪漫想像。電影也成功開放一個讓讀者進入的系統,劇情不算獨特反而造就了一種親切氛圍。即使一切計算實在着跡、那些所謂警句略顯生硬刻意,這電影也可算是一套可以讓人徒勞無功地思考一下人生的電影。

20111022

你就是一個煩人

只怕,還未大徹大悟。

我們都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,來,去麥田找一棵最美的小麥,欲望落空,到頭來要訓勉世人:世上並沒有最好,然而,是誰叫我走進去,作選擇、作比較?

一棵小麥,我再看不見廣大的天空,啊,天空外的雲與星,今生,我與你們無緣。

如果我只有今生,就是說,這些美麗的事物,我只可看而不可得,這是不是一種懲罰?

舟上的水蓮的影子,遠處月光的光波,通通都是想像。

我活在石屎都市中,在像沙甸魚群般密集的人群裡穿梭,誰消失了?誰進入了你的世界又偷走了?誰人你為他/她打開大門,卻看也不看就走掉了?

這其實並不可悲,可悲的事,從來都是關乎最親愛的人,擁有是失去的開始,升得愈高,跌得愈痛。

你這個人,很煩,我跟自己說,你這個人,很煩。

20111009

在唱不出那樣的歌曲


這是近三十歲的感悟,時間的確會讓人成長,世界的確有時會變得不一樣。

小時候,只要能夠吃到麥當勞就能樂透半天了。最開心的童年回憶是父母帶我到荔園去,那些簡單又粗糙的機動遊戲,那「掉香口膠」的白色瓷磚,還有那不消幾秒就轉了一圈的叮叮船。當然我最喜歡是大象天奴,當然我也看不到牠的腳被綁上鐵鏈。

我感到悵惘,是因為我無法回到那時的時光裡去,我永遠也不能回到那樣的心境裡。

唸書的時候,無論多難的問題也有答案,但成長以後呢?有很多人和事是沒有答案的;唸書的時候只有會考和高考,但原來成長以後,大大小小不同的考試更難誇過去。

如果可以給你選擇,你會選擇長大嗎?

我還是會答是:即使這個世界千瘡百孔,但成長過後,才是你自己的世界。沒有人說自己的世界是保證快樂的,沒有人說自己的世界保證自由,也沒有人告訴你未來一定會更好。然而,這是你的。

是的,再唱不出那些純真的歌曲;是的,再沒有純粹讓人快樂的風景了。是的,灰色已經穩健地佔據了我心一隅;是的,再沒有讓我感到絕對悠然的草地了。

但大抵有些讓我快樂的事會繼續發生嗎?但大概有一些更美麗的夢想在等待着我嗎?我漸漸遠離了光,但答案卻逐漸明晰了。

我又想起《火鳥》的一句歌詞:「你也痛醒請做證。」你來當我的證人好嗎?謝謝你,親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