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《阿凡達》就像吃自助餐。
你不愛生蠔,可以吃點心;你不愛壽司,可以專攻甜品,總之至少也有揚洲炒飯總能令你飽肚離場。《阿凡達》三小時,有驚險、有動作、有特技、有愛情、有親情、有感動位、有正義必勝位。如你愛自然,有森林有海景有靈樹有動物;如你愛奇情,宗教、土語、女神,神秘至極;如你愛思考,戰爭環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,也夠你想一輩子;如果你愛視覺享受,包你看得津津有味,3D4D超感官享受。
自助餐,就是甚麼也有,卻沒有個性。典型美國大型商業片,或者說,美國文化。
人物一出場就知道收場;所有的情節都是程式化的,以戲論戲,《阿凡達》其實普通得很。正邪對立明顯:森林裡的土著,就有靈性;是軍隊,就是冷血分子。有正義的心的人命值得「女神」幫助和保護,攻侵他人地方的人的人命死了也不可惜。也就當諷刺美國是世界火頭的始作俑者,但至少不要安排一場「打大佬」的戲在最後,消滅了上校,整件事就解決了,實在太兒嬉。也至少,交待一下「I SEE U」的心靈感應,或多或少多加一些感情鋪墊,不是一個補習老師因為見得學生多而動情那麼幼稚吧。
都說,自助餐,貴少少,但係抵食。不要嘈。 而且它有環保的光環,教育電視是值得存在的。好吧,我撐《阿凡達》。
說起「打機」,《十面圍城》給我的感覺就是,歷史電玩化。只不過忠的一方,是單純的要打守城戰。一個一個烈士為了保護孫文,實現革命,一幕一幕地犧牲了。感覺有點像「猜皇帝」,二打六配角當然先死,大明星黎明甄子丹當然守到最後。軍師梁家輝有智有謀,帶動整隊人馬的人心,是主角,(當然梁家輝的角色有血有肉,最後一幕哭得動人,贏其他人不止一條街)。相反懂中國象棋的人都知道,「帥」是殘廢的,只懂逃走和受保護。孫文來香港開會,大陣仗要硬撼拉登化的秘密警察,但相信咬牙切齒飽受開會之苦的香港觀眾不能不問:「孫生,你可唔可以開快少少,或者,不如,換個地點啦。」當然歷史自有公斷,要增強香港本土性,就要說香港是革命歷史的一個重要空間,因此,不要吵。既然清廷要過關斬將,那就當打電玩好了,最有看頭當然是看大明星如何犧牲。
果然好看,幾個配角死得轟轟烈烈,是真好看。黎明由乞丐化身魅力猛將,手執全劇最漂亮道具——鐵扇,也不得不說造型優雅得依然很「梅蘭芳」。還記得之前一幕邊刮鬍子邊浸浴的大戰前戲,一副俊臉CLOSE UP不斷,還要有一塊鏡子!除了想笑之外,真的有點作嘔。最後他被胡軍千刀斬死,也要俊臉CLOSE UP——沒有半點血漬。最後李嘉欣幽靈般以淒怨同情的目光看回這個英俊地犧牲的戰士,自戀濃度100%——這幕直覺得導演受了氣,真的賭氣起來。還是甄子丹比較專業,打了一場與劇情完全無關的武打戲。即使武打戲拍得精彩如親切的瑪利奧(他誇過騎樓,撞人,飛天循地,真係可以幫他計分)、加「超必」昇龍拳和螺絲腿,直頭是來一幕傳統街game cross over,還別具創意地,在最後一幕以香港象徵關公割頸制敵。但要做悲劇英雄,不免要死。最後他口腫臉腫地犧牲了,可謂「功德圓滿」。
姑勿論歷史是否真人其事,如果電影要參與這段歷史,至少要對於革命大將以外的小人物的心理,有比較充分和深厚的理解。香港位處邊緣,活在英國與中國之間,她是通訊相對發達的地方,也是一個殖民地(即具某種封閉性〉。她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,但對英國也或多或少有多少好感。而這種特殊的空間政治與革命的關係是如何展開的呢?這群本來可以置身事外的人,為何會懂得全身奉獻,至少是要交待一下。眼見導演着力以個人兒女私情與革命大業作聯繫,有糊塗的、有單純的、有為了尊嚴、有為了家人、有為了理想,可是這些原因,明顯不能支撐起轟烈守城的舉動。是為父報仇?是為了女兒知道父親的名字?是為了家傳之寶(意指為失落的家族挽回尊嚴)。但誰知道革命會成功?誰知道參與辛亥革命可以名留青史?當中有沒有懷疑?有沒有迷惘的時候?私心與政治,並不能如此單純地連上。電影拍來就像孫文來港,與他扯上一點關係,好讓自己能夠有機會,讓自己臉上貼上光明和尊嚴的金泊,於是就完成了所謂心願?但看完電影之後,我們對香港增添多少理解?對於民主運動與中國的關係,又增進了多少?電影所刻意營造的悲壯,又能喚起今天多少救國的聲音?
我總覺得,面對歷史,不能過於粗疏;創造了一個電影人物,就應該有責任,讓他/她變成一個立體的、真實的人物。而在這兩點上,《十月圍城》還是有不足之處。不過,它敢於取材於中國現代歷史,有民主意識,實在又係唔撐唔得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