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0203

Edvard Munch

近來愛上看Edvard Munch,讀Derrida的時候,提到他的"Between Clock and Bed",於是找他的畫來看。看到"Death in the Sickroom"簡直震懾。他曾說:"Disease and insanity were the black angels on guard at my cradle. In my childhood, I felt I was treated in an unjust way, without a mother, sick, and with threatened punishment in hell hanging over my head."



這張畫很奇特,首先死者缺席。相當明顯的用意是表示畫作要表現的,是死亡的影響力只在生者上得以顯示。我們看生者的位置,是深近有致的,一方面藉此勾勒病房的空間感,一方面表示眾人悲傷的深淺度。我的看法是,臉容愈是模糊的人傷痛愈深。這點可以從神父和女傭裝扮的人推測出來。全畫病態的綠色奠定基調,愁雲慘霧像一場永恒的封鎖。
他的畫是幾乎一看就叫人流淚的,像這張"Confort"



擁抱或抱肩可以製造安全感,然而他只用右手擱在她的大腿上。安慰本身意味著兩種心情的差距。但疏離卻與「相連的頭部」徹底的互相背離。最後追求和諧的感情壓過一切。

他有不少自畫像。但我愛這張自畫像多於有名的"Death in the Sickroom",這張名叫"Self Portrait with Cigarette"


藍色的煙光,照亮了暗室,與驚訝的眼光幾乎連成一致,直達靈魂深處。但圍繞他的頭部的,是最深的黑色:因為光亮才看到的黑暗之色。



6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hello Mr.呂,
由於自己性格缺陷,總會為自己的言行想很多的理由藉口。就像很單純地喜歡詩,亦很開心能發現這裡,但會在心裏掙扎很久,想是否該留言這麽簡單的事情。
很迷信巧合,由於覺得世界上如此多人,卻能碰上和自己相似度高達80%的人,很難。遇到了,也會逐漸發現彼此的距離,過眼雲煙太多。所以我相信現在自己心裏的感覺,應該也一樣,現在覺得和你的相似,很快會過去。
但由於短暫,就越想留下來。
在看到你的"看畫"前,我也在blog寫過類似的網誌,當時我迷上的是vincent van gogh,一個如此出名的人現在才迷,覺得自己相當無知。而且迷也是因爲"vincent"這首歌引起的。由於感覺只看他的畫無法真正了解,所以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把《梵高傳》看完。
難以將心裏的感覺詳述,但觸動的感覺不能經常擁有,所以擁有時特別珍惜。
請恕我多言。

poon

Eric Lui said...

其實每天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人,每個人都是可一不可再的,實在不必緊張。況且所謂相同相異,也會隨時間而逝,愈要抓緊,愈會溜走。忙碌中的觸動,能有便有,想起楊千嬅的《一葉舟》,隨靈感輕挽我手。

Anonymous said...

比起呂先生你所欣賞的隨靈感輕挽我手,我更傾向于"怕你上不了岸,一輩子搖晃"
比起你的淡薄恬靜,我更浮躁
所以你能看得透徹,我卻只能在心裏明白,不願面對現實,這也是我的性格缺陷所致
所以你會選擇郵差,而我會寧願選擇毫無情感指向的送報人

poon

DT said...

呂師兄:

我也是Munch迷呢!你提到的幾張畫都很好,而我特別喜歡的是"The Sick Child",Munch用畫刀在畫布上一次又一次的刮去顏料、重畫、再刮去……在畫上造成一截截的紋路,以摹擬包括在他童年記憶中的睫毛影子,像借給觀看者當事人的眼睛,很有震撼力;而另外有一張"The Kiss"在Munch的畫作中也挺特別,以熱戀的情侶為主角,兩人正在接吻,而面容模糊、相融。雖然是畫戀人,但Munch仍然畫得暗暗沉沉的--但這憂鬱的顏色正是我所注視的。

Eric Lui said...

詩哲:
對,就是憂鬱了。我看他的〈春〉,寫了一首詩,或許有空貼在這兒與大家分享。:)

Anonymous said...

近年也喜歡看畫... 因為覺得畫本身擁有神秘的感覺...就連畫中細小的東西,不同的顏色, 人物, 背景..都是意味著不同的意思..同一幅畫,在不同心情,時間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..

上年去了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,我很欣賞他的作品..很有自己的风格..也曾去香港的 Art Walk 2008... 也覺得很值得參與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