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1022

淮信二三事

【小說】

記得對上一次發表小說是在2004年。而我總是狠心的,不認那是自己寫的。一來是理念、場景等都是來自電影、電視,二來那也不是自己想寫的情感。在香港寫文學,本是孤獨的,但只有寫小說的快樂可以蓋過它,即使沒有人看,寫的過程也是相當喜悅的。奇怪之前寫小說時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。大概任何寫作的人,至少要對自己真誠。那我便把這兩篇小說視為我的第一、二篇小說。能發表固然可喜,不發表也無不可——也是發表比較好,哈!

【哈囉喂】

哈囉喂可以說是香港人驕傲,好像已經第三次去了,記得之前去的時候,不過只有兩三間鬼屋。還是覺得很有創意。其實很多鬼屋都經過精心設計,有些道具很細緻逼真。厲鬼邨、兵馬俑、廣昌隆、戲棚,單看場景已經很吸引了。只是由於慌忙逃跑,來不及細看。「扮鬼」的人也很專業,畢竟是遊樂場,他們把驚嚇化為喜悅,單是這一點讓匆忙的香港加一點另外的色彩。只是看到一些女士,認真罵那些扮鬼扮馬的演員「痴線」,有些嘴臉充滿蔑視,便覺得她們根本沒有入場的資格,或者說污染了海洋公園。


【課堂】

因為課堂的關係,重讀很多現當代的文學。好的作品再三細讀,便有了新的意義。像從前看王安憶,喜歡《長恨歌》和《遍地梟雄》,卻難以喜歡《叔叔的故事》;看〈遊園驚夢〉,對於傳統戲曲不理解,又少了韻味。現在覺得《叔叔的故事》實在寫得好,但有點可一不可再的味道,又更肯定白先勇在描寫家具、服裝時不及張愛玲,但《臺北人》也是可一不可再的。這是文學的殘酷。有時真慶幸自己是中國人,不用看譯文也能感到那種文化底蘊。正如宇文所安在《迷樓》中說,語言文化的深層感覺,是需要長期的浸淫才能獲得。即使精通英語,不是歐洲人,也很難理解歐洲文學的深層底蘊,中國文學也是一樣。正如讀魯迅、讀張愛玲、讀曹禺,也理應能讀出他們共通之悲涼處。

【Mamamia】

歌舞劇,背景不是萬紫千紅的百老滙,而是希臘的寧靜小島。遠離城市,自然浮出一種脫俗韻味。在窗台、海邊載歌載舞,情感的奔放。絕對的賞心悅目。但是觸到傷心處,還是會流淚。梅麗史翠普一人獨擔大旗,在通往教堂的小島上唱出愛情哀歌,的確震動。大概所有的小品,或多或少需要一段震撼的感情戲作為骨幹。笑中有淚,方為通俗之正宗。

3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哈佬喂將近,跟朋友閒聊,數數曾看過的驚慄片,有幾齣確是看得令人心寒難忘。朋友談起《凶榜》都說是經典,賜官也說《瘋劫》也不得不看。哇,我好奇,去買了《凶榜》獨看看,嚇得我呀!去鬼屋不如去看一套經典鬼片,真係達到十級驚嚇程度!本來以為不會再怕看鬼片,但看了此片後那些恐怖的感覺又回來,新浪潮的電影的確不能小覬。當然還有《凶兆》、《閃靈》、《魔鬼怪嬰》和《天師捉妖》和《驅魔人》。好驚呀~~~

Eric Lui said...

是嗎?我真的從來不怕看鬼片。因為最叫我覺得恐怖的是人,不是鬼。哈哈。

LQL said...

樓上正解。大多數鬼片,到終場的時候,都還是會發現人才是始作俑者的。

去過海洋公園三次了,也沒去逛過鬼屋...下次去逛逛...